经过对数千年中国袍服演变的了解,对旗袍一词提出质疑。
受清朝旗人袍服影响,从民国至今开始将女袍统称为旗袍,受当时环境影响,一般人都知道满清时代的旗人妇女有其特有的旗袍,而误认为汉人妇女只服裙装,不同于旗人。于是今人皆曰裙是汉人妇女的服装,却不知两三千年来中国的妇女们本是袍、裙兼施,以袍形长衣为传统的礼服,但因时代变迁,便有袍裙夹杂的纠葛,亟待澄清。台湾就曾针对旗袍的问题有过一场正名运动,将对近代汉籍女袍之名旗袍正名为祺袍。去其歧义,取其吉祥之意。顾证名实,澄清讹误庶几名归实至,顺理成章。中国妇女有多种袍服,上下两三千年一脉相承,更不应只以旗袍一词涵盖一切。台湾中国旗袍研究会主席王宇清就曾发起正名运动,改旗袍为祺袍,并呈报官署,获得批文。其理由如下:“一台市店招已有大部用了十余年祺袍。二祺为吉祥之意。为何必改旗袍为祺袍,因中国妇女之袍服,乃两三千年来的古礼,而旗袍一词起源甚晚,只三百余年,和可当三千年女袍之实?在这旗人所穿之旗袍有其固有之款式,且较固定,而中国数千年的女袍多姿多彩,远非旗袍所能望其项背,则旗袍之实又何可称其名?因此,必得旗为祺。又说为何不只称袍或女袍,因袍缺少女性的专属词性,女袍不习惯不顺口,无可行性。如果不改,则名不副实,更且旗、祺、褀乱成一片,莫衷一是。且先例很多,如缂丝之刻丝,缙绅之搢绅等。”
其实旗袍改名祺袍在1974年元旦就已经开始,这一天中国旗袍研究会举行成立大会于台北市。改旗为祺一致通过,立即著为会章条文,呈报主管官署核备。遂成定案,明载官籍。
就袍服的演变过程看,袍服的演变史就是一部民族的融合史,文化的交融史。北朝后期流行的袍服的圆领就是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而产生的,袖子从宽松到紧窄更是少数民族和汉族服饰文化相互影响的结果。衣身的宽舒到紧身适体更是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,总体而言,中国袍服的演变就像中国民族的演变一样,是汉族不断与周边少数民族交融的结果,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,传统的袍服演变基本是以汉族主流袍服款式为主,吸收其它民族好的元素而成,而今受西方文化影响深重,本末倒置,直至基本将传统的全部丢掉了,文化的丧失对于一个民族无疑是一场重大的灾难。呼吁对传统的传承,对传统服饰的传承无疑是每一位华人应有的责任,这需要民众对传统服饰文化的普及、执政者对服饰文化的重视、及文艺知识界的倡导。